作者: 楊琬菁 編
目前分類:延伸閱讀 (5)
- Apr 19 Sat 2008 21:00
地球日緣起與歷史
作者: 楊琬菁 編
- Apr 18 Fri 2008 13:44
窗外有藍天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 Apr 16 Wed 2008 23:00
日本的神秘水花園
在日本的里山住著一群與大自然相依共存的居民,由於熟稔當地的生態交互關係與動物習性 ,他們得以隨著四季時序變化溫和地汲取大地所賜與的資源。在這座花園裡,春季的溶冰化成清澈的溪水,滋養大地生息並流入人家以供給活水;肥沃的溼地土壤孕育著不計其數的各樣生物,包括既是魚蝦的避難所又為之所食的水生植物。溼地、溪流與動植物組成許多規模不一的生態系,而這些生態時空交疊融合出生機無限的自然資源,所以當居民決定利用資源時,各物種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需要被考慮及被保護的,如此,大地才有時間餘力調養生息。這裡的住民順應著季節變遷,在春季來臨之前以火來整理絮亂的土地,等待新一代的嫩芽抽長後又成了魚類繁殖的棲所,居民便順勢置籠捕撈已成熟的大魚,讓下一代魚苗仍得以延續世代。
相較於我們習慣過度浪費資源的貪婪,里山居民對於大地所供給的食糧不僅懂得有限度的擷取,與大自然一起生活的他們心中也對這些資源懷著無盡的感激之情 ,不忘分食給其他動物。在這部影片當中所紀錄的純樸村莊看似落伍跟不上時代變遷,但是我想與其說他們被文明遺棄,倒不如說是他們決定放慢腳步回歸自然脈絡反而更貼切。雖然放棄科技文明所帶來的物質生活或許讓他們不像都市人有便利的資訊網絡或奢侈舒適的住宅環境,但是反觀現代社會對週遭公共議題的冷漠,這種生活型態反而讓居民找回社區鄰居之間的凝聚力,我想除了一起清理共同的溪流,他們一定就像我爺爺那一輩常常找鄰居串門子或互相幫助,這因為彼此互相關心,社區的社會問題當然不如都市嚴重。
人是一種容易被”習慣”奴役使的動物,當我們都習慣於活在當前步調緊湊充滿競爭的生活甚至自豪科技的卓越發展,我們反而忘記過去老祖先與大自然相依共存的光景,忘記大自然有它的週期步調,運用自以為的聰明干預大地的運息,建築水庫、開發道路、過度捕撈,直到大自然反撲還執迷不悟,不曾想過正是因為我們活在人造環境、與大自然疏離太久才導致人類無法如其他動物與自然和平共存。長久以來科技帶來的文明使我們的物質生活更豐富便利,但是繁榮的背後,我們也賠上失去自然的代價。隨著生活上的精神緊張,許多人開始反思與大自然比鄰的重要性,無論是都市建設或建築規劃也陸續將”自然”注入藍圖中,問題是這真的能夠解決人類的問題嗎?我認為將園藝植物搬進人造環境中並不能改善生活,關鍵在於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將自己納入大自然、與萬物共處,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
- Apr 15 Tue 2008 22:50
自然資源與文明、文化的關係
亙古至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倚賴自然資源。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居民因為有不同的自然資源環境,包括動態的環境變遷,致使每個區域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也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古文明共同的特色在於當時的人類幾乎都有崇拜自然的祭典,正因為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們對資源的運用有不同的限制,如:季節性以及再生時間的差異,導致各聚落間多樣化的心靈活動,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自然資源的確塑造區域文化的差異,同時也因著運用資源造就物質文明。然而各地區的文明又因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例如中國商周時期重視倫理而造出各式角鼎器皿、埃及法老相信重生而造金字塔等;在這過程中文明也不斷地修飾文化,如同現代人仍然享受視聽娛樂,但是相較於過去搬板凳看戲,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此外便利性的提升也可能導致舊文化失去傳承而消失,如京劇。然而人類利用資源的歷史悠久,為何直到近百年才出現資源缺乏等環境問題?因為近代物質文明的發展,尤其是醫療、衛生系統的進步加速人口膨脹,對於資源的掠取加劇也導致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衍生。我們所仰賴的科技無法解決問題根本,只能延緩問題的產生,甚至帶來更棘手的問題,一如生質能的運用只能紓緩短暫的原油短缺問題,但是這項發現反而迫使開發中國家犧牲森林及牲畜糧食換取金錢。在<大崩壞>一書中作者指出許多不同古文明的考古結果證明區域聚落的消失乃是因為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如復活節島及瑪雅文明;這也一再地提醒我們失去自然資源將讓文明及文化崩毀。過去我們對於資源的使用僅限於區域性,然而全球化資源整合利用的結果將無法抑制跨國性的資源爭奪,資源的利用造就人類活動的品質,但是過度利用的後果也將威脅人類的生存。